——经济与管理系暑期专业建设调研的几点思考
余 谦
2014年暑假,经管系组织有关教师进行了专业建设调研活动,主要对象为用人单位、相关行业企业和往届毕业生,调研取得了初步成效,提出以下问题以思考。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
应用型本科到底在什么层次?下与高职,上与专硕有什么区别?
我们的思考是,不争论,有用才是真的,在操作技术层面上,下到底,包含高职。我们的毕业生不少已经成为财务总监、财务主管、主管会计等,他们都是从基层岗位做起的,从出纳员、记账员开始的。
从理论知识上说,还是要“实”,与实务对应的专业理论与基本框架必须要有,不能因为“应用”而简单弱化,简单删减,毕业生在工作中对业务的判断分析能力要求是较高的,仅靠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原理作为基础。现在更重要的不是热衷于讨论去掉什么理论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加注重理论与原理的应用问题。
二、关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与职业认知、职业素养的课程欠缺或者弱化,建议增加和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表达演讲、专业写作、专业外语等方面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
员工的社会道德、工作精神和综合素质在职场竞争中非常重要和关键,不少时候胜于专业能力。建议学校更加注重员工课外素质拓展,训练要系统化、体系化,地位要提高,全面加强考核。
课程体系与进度安排与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在内容、时间上略有错位,学校管理运行要注重与行业企业协调。
教学内容最好与岗位群相适应,针对性和学习进度效率都会很大提高,但是目前这种教材还是较少。
三、关于团队队伍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手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尽匹配。教师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讨论、问题式作业、探究式学习、例中教、做中教、用中教、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意识、手段和能力都有明显不足之处。
经管系倡导实施的以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管理实际问题为员工学习引导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很好的尝试和做法,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坚持下去。
建议学校先期以“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为抓手,每个专业确定几门“综合改革试点课程”(可以与已经实施的“教改示范课”合并)推进“教法”改革,包括带动员工的“学法”革新。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课程”并通过检查合格的,工作量给予更高的系数,同时学校设置隆重的“教学改革奖”,重奖勇于创新,切实开展教改,取得明显成效的教师,由教师申报,行业评委、学校评委、员工评委等现场听课、看课、测评和综合评议,只看教学过程和效果。
建议学校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在待遇、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审、评教指标体系等方面,鼓励引导教师“出校门、到地方、进企业”,进一步加快提高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能力。
四、关于员工学习方式方法与学业考评
改进考试方式方法,注重员工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变员工几乎完全“坐着学”为“做着学”、“用中学”,课程教学大纲要不断地去明确“专业应用能力清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清单”。
高度重视员工社会责任感、职业认知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训练和考核。这方面,建议学校要尽快课程化、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严肃的考核体系。
五、关于学校管理运行体制和内部治理机制
针对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自身的管理运行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相关主体,在观念、利益、时间、人员、资源等诸多方面存在矛盾,需要解决。
我们要坚决树立我们只是培养人才的“半个校园”和“半支队伍”的意识,研制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注重与校外机构和人员协调与接口,将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变为我们的教育资源。
扩大院系管理自主权,特别是团队建设、教学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
三位一体考核要引导院系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创建应用技术大学,是我们这类学校分类发展,争创一流的必由之路和重大发展契机,学校对外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内要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必做必成的决心和意志,实实在在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点位上彰显我们的办学特色,我们就会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和越来越高的影响力和地位。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则是最重要的内在引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