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员工专业应用能力
经济与管理系 余 谦
(2012年6月1日)
经济与管理系2006年8月成立。建系以来,我们围绕如何提高员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2009年12月,我系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一、按照“三个面向”和“三个良好”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我系专业特点,我们一直在思考我系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质量标准是什么?特色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经过几年的调研和实践,我们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
我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三个面向):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岗位、面向地方。
我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三个良好):思想品格良好、专业能力良好、综合素质良好。
根据“三个面向”的培养定位,各专业结合“三个良好”制定具体的有专业特色的培养质量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编写教学大纲。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在思想品格方面,加入会计职业道德等个性化要求;在专业能力方面,结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工作的特点,加入工商税务信贷办理、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个性化课程;在综合素质方面,更加强调员工协作意识的培养。
另外,还开设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地方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案例、秦巴汉水文化与安康旅游等地方特色课程。
二、实施“以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实际问题为学习引导”(简称以地方问题为学习引导)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加快建设特色化本土化教材
2009年底,我系提出了“以地方问题为学习引导”的教学模式。我们试图努力改变教学中的两个现象:一是用真实、鲜活的地方案例、员工身边的案例作为员工学习引导的少,而大多教师习惯于收集整理书本资料、网络资料的多;二是教学中使用国际国内大企业、知名企业案例的多,员工常常讨论的是“遥远的”美国问题、日本模式,而研究中小企业的少。
我们提出教学中国际国内“大”问题与地方“小”问题、知名企业“大”问题和中小企业“小”问题要相结合,而且要更善于从地方问题、从员工所处区域问题、从中小企业和基层岗位实际问题入手,去引导员工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老师和员工都能真正走出校门、走向地方、走进企业,多讨论些鲜活的案例,避免使用一些“假大空”的资料。
员工课程考核中,提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小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考试考查题目,注重评价员工的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毕业论文教学中,卡住“应用”这个主题,所有选题必须是一个具体企业(一般要求是毕业实习的单位或员工自家或亲朋好友的企业)的一个具体问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思考解决一个问题。
同时,我们着力建设关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中小企业管理、地方企业财务会计事项的问题库、案例库、资料库,形成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料,《地方中小企业发展与管理案例教程(第一部)》正在编写中。
从实践来看,“以地方问题为学习引导”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就在他们身边,环境与他们将来的工作去向也相似,改变了过去讨论空洞的A企业B企业,或者听故事一样学习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的案例。同时,一些地方色彩的问题和课程,除了知识功能外,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思想教育功能,促进了员工对地方的了解和热爱,促进了员工面向地方就业。
三、实施“出校门、到地方、进企业”的团队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我们认识到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学校办学定位的需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应用研究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我系建系以来,一直坚持“走出去”的团队队伍建设思想,倡导教师“出校门、到地方、进企业”,努力建设一支知识和能力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小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我们确定的目标是:从学术水平看,我们这支队伍能扎根地方研究,善于解决区域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能力强;从教学水平看,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能力强,能够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为此,我系一直大力鼓励教师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讲座、培训、担任顾问、提供工作支持和合作开展研究;鼓励教师社会兼职、挂职,甚至创业;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教师岗位职责考核中,要求每年至少要有一项服务地方的工作事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要求贯彻“以地方问题为引导”的理念和做法,促进教师走出校门;今年我系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师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企业,加强横向项目立项的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
老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践中,转变了思想,优化了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学校和系上名义、以教师个人名义开展的社会服务项目,每年都在40个以上。到2011年底,我系拥有会计师、经济师、造价工程师、会计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导游、律师执业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有23人,占专任教师的51.2%。
与此同时,五年来,我们从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银行、审计局、工商局、工程造价站及安康、西安多家公司聘请了30多位行业企业专家给员工常规授课或专项培训,开展合作育人工作。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设施条件和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我系开设的经管类专业具有文、理、工交叉的特点,专业技术性都很强,教学中,需要设计相当的实验实习项目,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非常突出。
2006年8月建系时,系上只有1个36台电脑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系上针对几乎为零的实验室建设,制定了实验室建设规划,在学校关心支持下,多方筹资,步步推进,目前我系已经初步建成了会计业务手工处理、会计业务计算机处理、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企业运营管理、沙盘对抗、工程测量与制图、工程造价电算化等8个实验室,为实习实验教学创造了基本的硬件条件。
同时,我们参考兄弟院系和理工科实验的经验,设计了我系实验教学的各种制度和报告体例。
2009年,我系正式成立了独立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作为系内设部门,正式编制3人。
另外,为了强力推进实习实验教学,我们把各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还配套设置了单独的实习实验课程进入课表,例如开设《财务会计学》,同时再单独开设《财务会计学课程实习》,这一措施,极大地促进和落实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从根本上改变经管类课程作为大文科的教学着眼点,以前很多老师备课上课主要关心知识传授,现在还要思考如何开展实习实验,如何加强对员工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也多元化了,手工手段与电子手段相匹配,模拟手段与实操手段相并存。
我们有信心把我系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从文科实验教学的路径申报创建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五、引入国家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培训认证制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我系协调财政、建设、金融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全面引入国家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教育培训制度,我们认为能否通过相应的国家职业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本身也是对我们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质量的一种检验。目前,我系员工可在校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财务管理师、证券从业资格、导游从业资格、工程造价员(监理员、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等证书。2011年,我系113名员工通过了国家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占全市合格人数的75.8%。
通过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集中培训,一方面,从专业实务角度补充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员工的专业应用能力,同时使老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向行业实践更加靠拢;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员工就业时职业资格准入问题。
六、注重社会评价,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最近连续三届毕业生顶岗实习返校,都带回了用人单位对我们人才培养建议的调查问卷,同时我系每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收集员工实习后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通过招聘单位、合作办学单位、组织员工会、课程实习和专业见习单位、兼职教师等多渠道,不断收集社会对系上工作的满意度和评价。
此外,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调研活动,也收集了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我们办学的期望和建议。
七、开展有特色的课外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员工专业应用能力
几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老员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在提高员工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我系采用了“学工牵头组织,教研室和教师参与,经费共同保障”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系员工先后获得了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授予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铜奖,教育厅和团省委授予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陕西省金、银、铜奖,团省委授予的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等突出成绩。
同时,我系也注重管理和引导员工校内外勤工俭学、创业等行为。07财务管理班的周亚转同学,2011年2月承包了学校对面的电信营业厅;2011年4月开办了一家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
在这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活动中,促进了员工熟悉国情,熟悉地方,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基层,专业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有助于员工逐步形成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面向基层的认知和意志品质。
简单地说,我系的人才培养工作可以用前面谈到的“三个面向”和“一个引导”来高度概括,本质上是走一条开放式的办学道路,或者说是走一条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的道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构建一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小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个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的系统,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建立起利益机制,使我们的公司产品活动,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运营的真实环境中,避免假大空和脱离实践的教学与科研,促进员工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从根本上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